編者按 旅游的核心吸引是風景,場景也是一種風景,之于體驗經濟下的休閑度假,也可以成為核心吸引。場景沉浸體驗的最高境界是生活化沉浸,生活化場景是最自然、最溫馨、最動人的風景。 有人認為,游客關注點已“從風景到場景”,意為對景區外的場景更有興趣;而更多人則認為,旅程中“有看點”的自然是關注,但不至于影響旅游既定行程,若動輒“停車坐愛楓林晚”,那樣的旅游者就有問題或太不成熟了。古今中外游客不刻意區分風景和場景。人們喜歡或波瀾壯闊或小橋流水的風景,同樣也喜歡承載人類文化和生活的各類場景。場景營造已經成為旅游策劃和規劃必須要注意的事項。如何看待“旅游場景”說,如何營造多樣化的旅游場景,成為關鍵議題。 一 · 怎么看待當下的“旅游場景”之說 所謂“旅游場景”或“場景旅游”,是指旅游行程中看到的一些場合、場面、情形之類,既包括旅游現場預先設計和開發的看點,也包括社會場所的各種場合和場面,如博物館、大劇院、菜市場、社區街頭。對于旅游現場的場景,應是旅游范疇應有之內容,該類場景相當于旅游主題或內涵的展示與呈現,是應努力之方向。如田園綜合體蔗田旁建了榨甘蔗汁做黑糖的工坊;茶田旁設計建造了頗有休閑審美的特色茶館;景區懸崖邊搞了玻璃看臺、棧道。而對于旅程中“偶遇”的場景,業界的認識很不一致。有人認為,游客關注點已“從風景到場景”,意為對景區外的場景更有興趣;而更多人則認為,旅程中“有看點”的自然是關注,但不至于影響旅游既定行程。 (圖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丨來源:網絡公開) (一)旅游場景之論不是“新發現” 在沒有景區、公園概念以前,旅游場景就先已存在?;仡櫼幌侣糜问?,還在那沒有景區的時代,行者或游客所感興趣的就是場景。如《法顯傳》《大唐西域記》《馬可波羅游記》等,作者之所記的種種見聞,都是場景一類。旅游景區中包含有風景和場景,游客前往是照單全收的。翻閱一本景區名錄,便知今日之景區除了部分是自然風光類,還有諸多是人文風景、社會風景,也可稱作“場景”,如鄉村旅游、工業旅游、非遺制作體驗、文旅演藝、戶外露營等。古今中外游客不刻意區分風景和場景。清末民初之時,已經有了公園的出現,包括康有為在內一些游歷海外的社會賢達、達官顯貴,既有興趣于買票逛公園,也有興致于逛外國大街、商場、市井、賭場、舞場,乃至議會。這說明在旅游發展的早期階段,游客就是風景和場景并重的。今天的各國旅游者也大致如此,除了既定旅游目標去處以外,也感興趣于所到之處的隨機所見。 (圖片:城市商業綜合體丨來源:網絡公開) (二)游客視角下的場景 其一為專為游客設計的。如景區、度假區、旅游小鎮、田園旅游綜合體等之中的,如樓宇構建、園林園藝、街景裝飾、人為表演,都可能成為游客爭相拍照的目標。不論是風景,還是場景,真正吸引游客的是它的觀賞性、趣味性、體驗性。以我國旅游客源市場為例,若扣除商務、公務和因私辦事兒性質的旅游形態,在老百姓所選擇的旅游目標中,各種類型的旅游場所還是占大頭,社會性、商業性的一類場景是小頭。 其二為主客共享的場景。其在最初開發或改造提升時,大多考慮了游客的需求或消費,在審美和宜人上下了大功夫,雖沒有類似景區的管理措施,也不收取門票,但會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也視為宜居宜游宜商之地。如杭州京杭大運河邊的小河歷史文化街區,既是民居、商鋪、客棧密布,也是慕名的游客云集之所;再如北京的什剎海一帶,南鑼鼓巷、煙袋斜街也是如此。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的日常狀態。這些場景并不考慮游客之所需,對游客來說就是“遇見”、就是尋找。游客之所以對一些路遇場景感興趣,原因在于它的差異性、特色性、非常態性。 (三)場景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 主要旅游目標和吸引物在旅游出行計劃中居于支配地位,它決定著游客行程的大方向和運行軌跡,而路遇場景或希望看到的場景僅是花絮性的增味劑和意外之喜。游客行程中對旅游目標地內容(場景)的關注占主體,路遇的或臨時起意去觀賞的場景占從屬。游客是喜歡風景還是場景,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圖片:北京萊太·AT9丨來源:網絡公開) 原因有三:一是旅游業具有綜合性、關聯性、融合性,讓來自各行業、各界別的理念和術語也被帶入;二是互聯網和高新科技革命對旅游業帶來影響,而傳統旅游業界人士對其知之不多,即使有一些荒誕、怪異和似是而非也得不到批駁和矯正;三是不排除個別旅游“票友”和類研究者耐不住“冷板凳”之硬冷,急于去標新立異、故作高人之語。 對于旅游企業或產業的提升,就如同經營一家餐館子,影響經營的關聯性因素很多,如門面裝潢、促銷藝術、物料采買、內控管理、街道關系等,但最重要還是飯菜的品質、種類和服務;這在旅游業就相當于產品和業態,不管是在哪一種新語境、新觀點、新意識流之下,只注重標新立異、鶴立雞群,而不考慮解決飯菜質量的實質問題,最終必定是不長遠。 因此。對于旅游發展現象和趨勢的新發現、新表述、新論斷,我們必須采用辯證的眼光看待。 二 · 如何營造旅游場景? 場景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消費形態,它跨越了幻想與現實、歷史與虛構、現實與虛擬世界,讓游客在其想象的世界中追求樂趣,由此引發旅游消費的增加。文化是旅游的資源和內涵,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和客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未來旅游新場景該如何營造? (圖片:上海PARK1287丨來源:網絡公開) (一)創建場景旅游世界,增加場景涉入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在旅游市場轉型升級的當下,創建場景旅游世界,打破游客場景項目之間的固有邊界為目的地賦能引流,以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提升游客的參與度和熱情,滿足新的市場個性化旅游需求,引導特色旅游產品服務縱深發展,打造沉浸式體驗+城市漫游+新興商業綜合體、城市會客廳、文博場館、社區文化生活圈等旅游業態,通過市場化、專業化、互動體驗化、定制化、跨行業融合化,營造出新時代的生活方式,促進旅游消費,刺激市場活力,更好地推動旅游市場從風景到場景的轉變。 (二)營造場景旅游氛圍,提升旅游者體驗 通過營造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景,如舉辦文化和旅游活動,持續釋放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可以在餐廳、酒店、娛樂場所營造具有文化元素的氛圍,帶給游客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融合當地的特產、風光等生活文化,開發獨具特色、體現當地精神與文化的紀念品,不僅可以拓展傳統旅游商品的范疇,而且還能提升旅游者的消費體驗,充分挖掘調動游客的消費意愿和需求,并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場開發力度,適應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趨勢,創新消費場景、消費模式,培育新型消費形態,形成新的消費增長極。 (圖片:上海鴻壽坊丨來源:網絡公開) (三)多樣化場景營造,保持持久吸引力 當消費變成一種表達的時候,文旅項目所傳遞出來的文化意義高于經濟意義,特定場景的打造成為必選題?!皥鼍傲Α睒嫿ǖ闹攸c不僅是氛圍的營造,更重要的是從主題設置到業態配比的運營,再到文化內核。而這些多項因素疊加之后,帶給消費者的便是持續的、長久的吸引力。那么,怎樣打造極致場景呢? 1.進入式體驗場景營造 于景區或某一景點的入口等區域,通過主題景觀構筑物、主題景觀小品、主題景觀雕塑、主題景觀綠化等設計包裝,引導游客以體驗的方式進入景區或景點內的場景,令游客在一進入旅游場地就能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金華山雙龍風景區桃源洞設計的“時空隧道”廊道連接檢票口與桃源洞口,由“時空喇叭”進入“時空隧道”內部,快速流動的“LED時空轉換屏”給游客帶來不同的時空轉換的視覺感受,通過“時空隧道”通廊最終進入桃源洞內感受溶洞景觀。 2.游樂式體驗場景營造 針對“小手拉大手”式的家庭親子核心客群,突出“互動游樂”功能,通過設置趣味游樂設施、景觀互動設施、景觀互動小品、互動景觀雕塑等,為旅游者創造一個能夠充分參與,快樂互動的場所。 3.沉浸式體驗場景營造 為實現完美的沉浸體驗效果,要求相對較大的場地規模,重點圍繞游客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大感官體驗,通過合理的改造及設計實現強化場景環境和氛圍的營造。從而吸引游客因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下而感到愉悅和滿足,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以此締造游客與場景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系。 (圖片:旅游與文化產業IP相結合的案例丨來源:網絡公開) 4.地標式體驗場景營造 優先擇址具備優勢景觀條件的場地,設置大型觀景臺、觀景塔、特色雕塑等景觀構筑物,打造景區地標式景點,為游客提供拍照打卡地。文旅項目的場景設計既要大膽創新,又要注重細節,還要豐富多彩。極致場景將文化、業態和人連接在一起,實現多樣化的互動交流。每一個店鋪、每一個場館都是風景,都是文化宣傳使和文化體驗點,讓游客在閑逛中自然產生消費欲望,在歡樂中自然產生消費行為。場景為王的時代,學會打造場景的方法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為文旅項目賦能。 (圖片:以觀覽為主的“瓷房子”丨來源:網絡公開) 編者后記 體驗經濟下,觀光旅游與休閑度假旅游此消彼長已是大勢所趨,自然風景與人文場景也隨之發生顛覆性變化。過去無風景不觀光,風景是觀光旅游核心吸引力;當下無場景不休閑,因為休閑是精神層面的活動,而場景最具煙火氣;未來無生活不度假,消費者只有沉浸在生活場景中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當消費變成一種表達的時候,文旅項目所傳遞出來的文化意義高于經濟意義,特定場景的打造成為必選題?!皥鼍傲Α睒嫿ǖ闹攸c不僅是氛圍的營造,更重要的是從主題設置到業態配比的運營,再到文化內核。而這些多項因素疊加之后,帶給消費者的便是持續的、長久的吸引力。為實現完美的沉浸體驗效果,要求相對較大的場地規模,重點圍繞游客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大感官體驗,通過合理的改造及設計實現強化場景環境和氛圍的營造。從而吸引游客因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下而感到愉悅和滿足,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以此締造游客與場景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系。
文獻參考來源:沉浸城市,中科城鄉規劃研究院,青藍文旅,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