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經過2023年的“報復性消費”、2024年上半年的修復,今年國慶長假,旅游市場回歸常態的特征更為明顯,釋放全新的消費潛力。文化和旅游部統計數據顯示,國慶節假期,國內出游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9%,出游花費增長6.3%,出行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7.9%。其中,根據相關監測數據,以療愈減壓為目的的出游占比約25%,“奔縣游”“微度假”“療愈游”“酒店躺游”等具備更強松弛感、度假感的旅行方式受到歡迎。 游客的腳步“慢”了,旅游業也開始找回久違的松弛感。如果說“特種兵式旅游”是后疫情時代年輕游客情感宣泄的外化表現,那么“慢充式旅游”則體現了游客渴望情緒治愈和慢節奏生活的需求。由“快”向“慢”的轉變,既體現了后疫情時代游客心理需求的變化,又展現出“全域旅游”時代下城鄉文旅的高質量發展。 一 · 國慶新潮流: 從“特種兵式旅游”到“慢充式旅游” 不搶不趕、不計劃、不扎堆、不打卡,在這個國慶假期,旅游業開始找回松弛感,一種慢節奏、重情緒的“反向”旅游方式成為新潮流。相比于“特種兵式旅游”,這種煙火氣和松弛感拉滿的“慢充式旅游”受到了游客的青睞。 用一場Citywalk慢慢勾勒城市的自然人文地圖,在逛菜場、趕大集中深入捕捉市井風光和煙火味兒……小紅書平臺關于躺平旅游的熱門話題“城市中的煙火氣”“國慶我要慢慢玩”“找個小城慢慢逛”引起熱議,側面體現了游客放棄特種兵,選擇用慢生活方式打開旅游的體現。 (圖片:小紅書國慶數據分析丨來源:第一財經) 從目的地來看,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杭州、南京、重慶、西安、深圳和武漢等一線城市依然是熱門的10大目的地。其中,TOP100熱門目的地中,黃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大同、臨沂、張家界、開封、上饒、銀川、沈陽和呼和浩特成為增速最快的10大目的地。與此同時,一大批年輕人愛上“奔縣游”,帶動縣域旅游日均訂單同比增長40%,增速最高的前10個縣域目的地為臨汾隰縣、運城芮城、銀川賀蘭、延安宜川、商洛商南、朔州應縣、牡丹江寧安、畢節織金、德州齊河、韶關仁化,同比增速均超過4倍。 (圖片:慢充式旅游丨來源:視覺中國) 二 · “慢充式旅游”出圈的因素 (一)游客需求側:消費需求變化,追求高性價比的深度體驗 從爭分奪秒、馬不停蹄的“特種兵式旅游”,到休閑自在、輕松療愈的“慢充式旅游”,我們看到游客身上松弛感的回歸,以及旅行心態的變化。疫情結束初期,游客積壓許久的出行需求亟需釋放,催生了高強度、短時高效的“特種兵式旅游”。如今,經過了2023年的“報復性消費”、2024年上半年的修復,當下旅游市場回歸常態的特征更為明顯。 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王亞磊說,消費者不斷成長,從追求“打卡”到注重體驗;從單一產品到多元玩法,旅游更多回歸生活本質。在人們消費日趨理性的背景下,相比于以往追求的走馬觀花式的網紅打卡行程,當下不少游客不再追求景點打卡的數量,而轉向注重旅行的愉悅感和品質,沉浸式感知城市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例如打卡深藏于市井的寶藏小店,與當地居民深入交往。這種“像當地人一樣去生活”的旅行形式,也延長了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時間,推動旅行的高品質升級。 (圖片:云貴高原丨來源:視覺中國) (二)行業供給側:硬基建+軟服務,便捷服務助推隨性出游 “慢充式旅游”也得益于機票預定與酒店服務等供應鏈的全面復蘇,2024年上半年,中國酒店業保持穩健增長態勢,新開業酒店超2.3萬家,新增房間規模100萬間,有效緩解了出行壓力。出于機酒供應足、價格穩以及節假日期間價格回落的利好,越來越多旅客開始追求錯峰游、撿漏游和臨時預訂的高性價比出行。 此外,交通基建的完善,也讓旅行的距離越來越“短”,城市間“旅游串門”變得越來越頻繁。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預計到2025年,我國高鐵將覆蓋98%的城區人口50萬以上城市,高鐵網絡覆蓋率將持續提升。高鐵基建的升級,以及租車自駕、臨時預訂、錯峰出游等旅游新消費習慣的養成,游客可以隨時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旅行開始“刪繁就簡”,不再依賴于繁瑣復雜的計劃與流程,因此助推點燃了游客的出行熱情。 (圖片:森林鐵路丨來源:網絡公開) 三 · “慢充式旅游”的多元表現形式 (一)“奔縣游”:縣域旅游熱潮下的“寶藏小眾目的地” 縣域旅游的火熱并非是這個國慶才出現的,自去年始,出游的風便已經吹向了“寶藏小眾城市”,旅游下沉化的趨勢初露端倪。根據《全國縣域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3年全國1866個縣域旅游總收入平均值為42.95億元,接待游客總人數平均值為508.27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41.19%、35.18%。同時,攜程旅行發布的《2024國慶假期旅游消費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游客將目光投向了縣城,三線以下城市在假日期間的日均訂單量實現了40%的顯著增長。 (圖片:《2024年輕人縣城旅居報告》丨來源:美團研究院) 例如“簪花熱”帶火了泉州這一小城,全國游客慕名而至,身著蟳埔女傳統服飾在傳統建筑前漫步??h域旅游讓小眾目的地不再冷門,也用“小而美”的場景優勢,滿足游客“求新求精”的出游需求。 (二)“微度假”:周邊城市的短程“旅行串門” “微度假”是親子游、周末游、自駕游時代的產物,指向當下以都市上班族為代表的游客的旅行目的地,開始從“遠方”轉向“周邊”。這對來自大城市的游客更有吸引力,這一類群體日常困于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渴望通過旅行得到身心的釋放。對這類群體而言,比起遠程旅行的不可控性,“微度假”可以幫助他們合理規劃時間與旅程費用,提供去除“班味”的休閑度假活動場所,實現性價比更高的旅行體驗。 當前的“微度假”主要表現為城市近郊游或鄉村旅游,整合休閑康養、精品購物、主題游樂、旅游度假及科普博覽等各類項目。其主要特點為近程、易到、高頻,人們通常會利用周末或小長假的時間,以自駕游為主要出行方式,就近前往周邊的目的地?!拔⒍燃佟蹦康牡赝枰獫M足休閑、住宿、餐飲、服務等基本功能——以特色體驗型主題休閑景觀為核心吸引物,圍繞“住宿+”這一核心,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站式配套服務,例如小型生態停車場,文創購物店、特色餐廳等小型公共空間,針對家庭親子的迷你休閑活動場所,以及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生態康養空間等,盡可能覆蓋游客度假的所有基礎需求。 (圖片:樺甸市森林慢谷丨來源:網絡公開) (三)“療愈游”:都市人群的“詩和遠方” 當下,療愈經濟正呈現出高速發展趨勢,根據《全球健康研究所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療愈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而在中國,2022年療愈市場規模預計為52.6億元,2025年中國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04.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4.5%。 療愈旅游主打修復身心的情緒治愈之旅,具有療愈安撫、創傷干預、關系修復三大核心作用。在選址上,療愈旅游的目的地多選擇山脈、森林、湖泊和海濱等具有身心療愈作用的自然景觀,也包括寺院、古鎮、文化遺址等能夠帶來精神療愈的文化歷史景觀。在旅游產品和服務上,療愈旅游往往包括療愈性的住宿體驗、放松和凈化的水療服務、瑜伽和冥想課程、自然徒步旅行、文化沉浸體驗等,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恢復體驗。 (圖片:安徽西遞村丨來源:黃山市人民政府) (四)“酒店躺游”:“酒店即目的地”的消費轉型 隨著游客旅行節奏“慢”下來,其對于住宿的需求也產生了變化——出游一周,窩在酒店里七天,已經成為一種新型度假方式。從“旅游住酒店”變為“去酒店旅游”,這種“酒店即目的地”的消費理念,意味著酒店已經進入場景化運營時代。在這一背景下,酒店只提供住宿功能的局面被打破,開始尋求為游客提供更多個性化體驗和一站式服務,以“住”作為元素深挖內容、深耕服務,做出“酒店+”特色。 同時,越來越多的酒店也成為了用戶鏈接旅游目的地、風俗人情、情感鏈接的重要載體。例如在10月11日,亞朵集團推出旗下高端生活方式品牌薩和酒店,以獨特的“中國體驗”為高端酒店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亞朵將游客對于慢旅行的追求,映射到酒店空間陳設與服務設計中:以東方庭園為設計靈感來源,讓功能空間兼具隱逸與松弛,茶室、沙龍式書吧等各個功能區依水而隔,形成了仿若東方園林中移步換景的空間意境關系,在有限空間里把體驗力、情感力挖掘到最大,從而撬動高溢價,實現高端酒店的結構性調整。
編者后記
進入消費4.0時代,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它改變了傳統的消費習慣,帶來了更加便捷、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奥涫铰糜巍钡某鋈?,并不意味著“特種兵式旅游”完全被取代。消費4.0時代的旅游市場會更加多元化,以迎合不同群體的旅游需求和偏好,也許會有更多人開始追逐輕松閑適、度假感十足的“慢充式旅游”,但仍然會有人向往冒險刺激、省錢高效的“特種兵式旅游”。
這種“快”與“慢”并存的文旅消費轉向,提醒我們要善于挖掘新文旅現象背后的情緒價值和消費需求轉向,讀懂當今年輕消費主力的心理需求,通過優質文旅供給引起情緒共鳴。當下,情緒營銷已經逐漸成為新的風口,只有瞄準游客的情緒體驗,才能在文旅高速轉型階段脫穎而出,以迎接“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
文獻參考來源:沉浸城市;鈦媒體APP;央視網;北京清大文產規劃設計研究院;青海日報;聞旅;封面新聞;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