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運營”智慧加速鄉村建設升級,培育鄉村振興新引擎

編者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地區面臨著人口流失、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滯后等多重挑戰。而農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則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整村運營作為一種創新的發展模式,正逐漸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整村運營能夠整合村莊的各類資源,發揮村莊的獨特優勢,提升村莊的產業價值和綜合效益,從而實現村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 · 當前鄉村運營的誤區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鄉村旅游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推動力,但實際上,并非所有鄉村都適合走旅游發展的道路,旅游業僅僅是鄉村產業發展的路徑之一。許多村莊盲目追求農旅化、康養化、民宿化,看似符合目前的政策引導和市場趨勢,卻忽視了村莊的實際情況和個性需求。結果是,大量資源投入后,村莊并未實現真正的振興,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市場吸引力。鄉村運營的關鍵在于轉變思路,發現不同鄉村的價值潛力,找到適合本村的發展路徑。需要有權責明晰的“運營主體”、有專業獨立的“運營團隊”、有潛力可挖的“運營要素”、有人氣活力的“運營項目”、有可行落地的“運營規劃”。

111.jpg

(圖片:HOYI逸宿村|來源:網絡公開)

而整村運營是在城市化進程加速和農村振興戰略推進的背景下,逐漸興起的一種創新發展模式。它強調以整個村莊為運營主體,通過整合村莊的各類資源,發揮村莊的獨特優勢,提升村莊的產業價值和綜合效益,從而實現村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整村運營會綜合考慮村莊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這個規劃會明確村莊的發展方向、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方面的內容。

二 · 整村運營重點

(一)凸顯村莊特色

鄉村希望“被看見”,因為“被看見”意味著更多發展的可能。而相似的場景、產品與服務,無法吸引市場長期的注意力與消費轉化,也會打擊鄉村創新與破局的積極性,不利于鄉村文旅的可持續發展。每個村莊都有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鄉村的發展和運營應立足于鄉村自身的本色和特長,發展差異化、個性化的產業。例如,有的村莊可以發展特色農業,有的村莊可以發展手工藝產業,借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旅游品牌等。通過品牌效應提升村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山東淄博紅葉柿巖

把紅葉、柿子、巖石綜合起來,就有了紅葉柿巖這個名字。紅葉柿巖位于山東省淄博博山區,這里地處原始的古老峽谷之中,森林覆蓋率高達95%,被譽為“魯中之肺”,有連片原生紅葉,擁有一定發展旅游基礎,每到秋季,萬畝原生紅葉林層林盡染,景色壯美驚艷。

2020年10月“紅葉柿巖”重新包裝面世,依托當地優質自然資源與傳承保護鄉村文化、轉化發展,開發出旅游品質較高的“小而精”產品,引爆和和撬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222.jpg

(圖片:淄博紅葉柿巖萬畝紅葉|來源:網絡公開)

淄博紅葉柿巖采取景區依托型的開發方式,依托萬畝紅葉、萬畝梯田等資源,充分利用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打造山東最美公路“禹王路”和魯中最美“城市陽臺”,形成集旅游觀光、養生度假、文化交流、研學科普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游區,開發出旅游品質較高的“小而精”產品。旅游帶動周邊和尚房村、石塢村、嶺西村、姚家裕村四個村莊發展,并成功引爆和撬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通過品牌集群助推鄉村振興,聯動周邊片區,總投資約2億元,帶動返鄉500人就業,年100萬人旅游休閑和度假,推動全區鄉村旅游整體水平提升。

2.河北承德草莓公社

草莓公社坐落于河北承德西道村,這個小山村幾年前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資源亟待整合發展。西道村以草莓產業為依托,以草莓元素為主題文化IP進行全域、全產業鏈體系規劃,讓破落的村莊一夜成名。重新規劃后的草莓公社,被評為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

西道村通過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溫泉、田園風光、特色餐飲、民俗展演等優勢資源,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方式,集中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草莓香草等特色產業,實現“美麗鄉村+扶貧攻堅+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農村特色文化開發+農村電商+溝域經濟+城鄉統籌”八合一融合發展,形成河北美麗鄉村建設典范。

333.jpg

(圖片:河北承德草莓公社|來源:網絡公開)

同時西道村將住宿、餐飲、購物等業態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溫泉沐浴、民宿體驗”為主題的全新農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對農戶住房改造,提供草莓主題住宿體驗;在建筑及景觀營造過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題元素,打造獨特的食住行游購娛全體驗草莓之旅。

(二)強化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鄉村運營要注重培養村民的參與熱情,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進而帶動整體氛圍促進整村發展振興。在整村運營的過程中,應當鼓勵村民參與村莊的公共事務決策、村莊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通過村民的廣泛參與,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還能增強村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

在松江區葉榭鎮,“幸福老人村”從農村老人原居養老的需求出發,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讓“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親”的創新養老模式在堰涇村落地開花。

444.jpg

(圖片: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來源:網絡公開)

將宅基地盤活用于鄉村養老,“幸福老人村”案例的實踐經驗在于,通過機構化運營和多元化公益助老,在鄉村新場景和新社群的營造中,激發了鄉村孝親文化的社會影響,喚醒了農村老人參與互動的價值感和活力感,活力老人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鄉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內涵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

在堰涇村,越來越多為老人量身而設的志愿者崗位,讓老人“有事可做”。在幸福老人村的鄉村咖啡屋,奶奶們熟練地操作咖啡機,給咖啡拉花,她們跟著幸福老人村工作人員學習做咖啡,很快就能獨立制作咖啡,成為咖啡屋的志愿者。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來打卡,讓“咖啡奶奶”的生活充實又快樂,她們每天會時刻關注手機上咖啡群里的消息,以免錯過“訂單”,最多的一天奶奶們共做了80多杯咖啡。

555.jpg

(圖片:堰涇村鄉村咖啡屋|來源:網絡公開)

不少老人樂于在鄉村中發揮余熱,比如有60多歲的“小老人”主動去照顧80多歲的“老老人”,成為建設新鄉村的一員。從公益助老到代際互動,更多人來到堰涇村,感受到了這里因養老而形成的鄉村“社群”的活力。

2.陜西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的成功歸結于“村干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村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其模式可以歸結為“以村集體領導為核心,村集體平臺為載體,構建產業共融、產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的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袁家村模式中,村集體組織作為開發主體,參與項目開發與運營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自身“服務員”與”協調員”的角色屬性,為村民打下手做好服務工作,協調集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最終由村集體承擔全部風險,完全依靠村集體自身的能力將項目引領向成功。

666.jpg

(圖片:袁家村|來源:網絡公開)

袁家村在產業方面可以總結為“一個品牌,兩個產業”:一個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價值估值已經超過20億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霸掖濉钡钠放?,可以形象地解讀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鄉”,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內涵的“農”字號品牌,其產業與三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兩個產業,一是指以傳統民俗和創意文化為核心的個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關中文化產品產業。二是指以特色農副和健康餐飲為核心的農副產品的種養殖、加工包裝和銷售產業。

目前,袁家村匯集了1000多個創客,吸納了周邊村民及外地約3000多人就業,且年接待游客達600萬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超過10億元。經歷十余年的發展,袁家村成為了享譽中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先后被評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中國十佳小康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

777.jpg

(圖片:袁家村街景|來源:網絡公開)

(三)注重長期規劃

國內的鄉村大多是千百年傳承,管理者也好,村民也好,都是鄉村的核心主體,鄉村的發展應該具有長遠眼光,不應局限于短期效應和一時的政績。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確保鄉村后續發展的動力和長期價值。

1. 杭州桐廬縣梅蓉村

近期,杭州桐廬縣梅蓉村整村運營的第二個項目梅蓉驛鄉村會客廳HOYIcoffee,吸引眾多年輕人前往打卡。同樣火爆的還有今年開業的梅蓉憶茶館,這座始建于1914年承載著“梅蓉精神”的羅家大屋,既保留了老桐廬人愜意的喝茶聽戲生活,也引進了自帶流量的新興網紅元素,推出的國風合伙人計劃,傳達中式美學生活,備受廣大漢服愛好者歡迎。

2023年8月,杭州市商旅運河集團與桐廬縣人民政府簽訂桐廬縣全域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合作框架協議,正式開啟精品民宿村樣板項目—桐廬梅蓉村。雙方計劃通過桐廬梅蓉村整村運營,采用民宿業態打造、鄉村旅游要素整合運營、文旅業態招引等方式,并共同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企深度合作以及市、縣兩級國企合作開發帶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888.jpg

(圖片:梅蓉村新打卡地標HOYIcoffee|來源:網絡公開)

梅蓉村項目采用全產業鏈聯動、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共建共享思維,聯動品牌民宿、OTA平臺、農產品銷售、鄉村游樂等產業,以整村運營盤活鄉村資源,以“民宿+”為核心,組合“民宿+文化”“民宿+農旅”“民宿+休閑”“民宿+設計”“民宿+藝術”等多元模式,推動上下游產業交叉交融。同時,派駐專業團隊在策劃規劃、設計定位、開發建設、產品研發、運維管理方面,指導精品民宿村建設各環節有效銜接,從而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并且項目方著力將收益留在當地,努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確保運營有利潤、存量能盤活、百姓有分紅、集體有增收,讓產業共榮、鄉村發展、百姓致富。

三 · 整村運營的方式和路徑

(一)整合資源,搭建服務平臺

通過搭建整村運營服務平臺,整合村內外的生產資料、生產要素,為鄉村發展提供支持。浙江烏鎮,就通過整合全鎮的旅游資源,搭建了烏鎮旅游服務平臺,帶動了烏村等鎮域其他村落融入旅游業各要素的協同發展。

(二)創新機制,發展村集體經濟

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機制創新改革,提升經營的靈活性,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增強村莊自我發展能力。

(三)優化空間,變革生產關系

圍繞村域農田資源,進行空間優化和資源權屬變更,讓生產資料變為發展資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明晰產權,促進資源資產化

對村內可經營性的閑置資源和低效使用資源進行產權關系梳理,構建交易產品分類和價格體系,引入市場機制激活資源的價值。

(五)建立分配機制,保障村民利益

這方面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就做了比較好的嘗試,他們協同村集體建立運營收益的分配機制,最大程度確保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六)提供賦能服務,推動創新發展

通過提供品質生產、品牌包裝、銷售渠道等價值服務,賦能鄉村產業系統發展,為實現鄉村均富、鄉村發展注入新切實動力。

999.jpg

編者后記

從突出村莊特色、強化內生動力到注重長期規劃,整村運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和優化空間,讓不同鄉村都可以實現特色化和差異化的發展,從而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振興之路?;诋a業發展的整村運營,要求我們回歸鄉村振興的本質,關注村莊的內在需求和產業特色,通過創新機制和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文獻參考來源:沉浸城市;共青宣傳;旅游產業視角;中農鄉村品牌研究院;美麗中興;農業行業觀察;鄉村開發模式案例;鄉創中國;浙江國資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