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博物館熱”現象反映出公眾對于博物館高質量服務和多樣化產品的需求,全球博物館都處在蓬勃發展與變革時期。在此背景下,流動博物館應運而生,它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更好地發揮了博物館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功能,讓博物館及其展覽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成為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 流動博物館的概念初探 流動博物館作為一種新興的博物館類型,目前學界尚無統一定義。有學者認為流動博物館是一種資源創新共享的形式,例如在2021年,胡銳韜對流動博物館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即“流動博物館是將博物館的基本職能通過流動的方式來實現的一種新型業態,這種流動在打破空間限制的同時,也伴隨著行業、技術、人員等博物館綜合資源的流動,并最終實現博物館職能的優化”。還有學者認為流動博物館是一種沒有固定建筑的創新展覽方式,但這種理解方式容易與“流動展覽”混淆,應該厘清的是“流動展覽”只是一種巡回的展覽模式,而流動博物館具有館間甚至區域間資源整合、交流、共享的平臺屬性。所以流動博物館的“流動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博物館的虛擬數字資源流動,二是有實物展品和滿足線下社交需求的真實空間。 二 · 流動博物館的溯源及現有類型 (一)流動博物館溯源 在“流動博物館”概念出現之前,流動展覽的相關實踐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開始,例如1947年,波蘭博物館依托載重卡車開展了巡回展覽工作;1949年,華沙人民博物館在專門的汽車上布展,車廂內部長10.75米,寬3.3米,車身由鐵皮制成,頂部用玻璃窗來給車內提供光線,同時也有電燈照明;1969年,美國以輪船為載體,面向各碼頭民眾開展流動攝影展,并提供登船交流和娛樂的機會。同時期國內多家博物館如吉林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等也開始開展“流動展覽”“巡回展覽”工作??偟膩碚f這個時期流動展覽并未發展成流動博物館,只是將展覽“送出去”,更好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也是探索解決博物館展覽“不平衡、不充分”的初步嘗試。 (二)流動博物館類型 從零星的流動展覽到“流動博物館”詞語的高頻詞出現,中國從2004年已經進入流動博物館快速發展時期。201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流動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立,首批成員單位28家。截至2024年4月,成員單位數量已達94家,各地流動博物館實踐已初具規模。目前我國流動博物館可分為兩種發展模式:一是有明顯流動載體的博物館,二是文博資源整合和利用的平臺建設。 1.廣東省流動博物館 廣東省流動博物館于2004年正式成立,這是國內最早設立的以巡展和送展下基層為主要業務模式的文博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其成立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惠民,推動公共文化均等化,并解決廣東省內文化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迄今為止,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共策劃展覽近150個,累計推出展覽475個,巡展超1500多場次。 (圖片:文博大講堂分布圖丨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真正創新之處不在于辦巡展,而在于建設省內文博資源平臺,并向全國輻射。在成立初期,廣東省流動博物館便致力于整合省內文博資源,提升各級文博單位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如助力“廣東文博綜合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設;為省內近150家各級基層博物館和省外博物館推送實物展和圖片展等。博物館還采用了中心輻射、分級多節點運作方式,在粵東西北的市、縣各級開展次級節點的試驗性工作。在實現省內全覆蓋之后,廣東省流動博物館走向全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堅持“流動博物館+”發展理念,與毗鄰的香港、澳門等文博單位合作交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流動博物館”品牌。同時,積極落實“粵林交流·文博援藏”等項目,為我國邊疆和泛珠江三角洲地區提供靈活多樣的巡展和文博服務的計劃,把省內成功的業務經驗和服務理念及模式向外推廣和傳播。 (圖片:林芝中小學生“云游”廣東省博物館丨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2.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 2009年,四川博物院開創性地建立了國內首個“大篷車”流動博物館,每年行程幾萬公里,為當地群眾帶去豐富的展覽?!按笈褴嚒绷鲃硬┪镳^由四川博物院16名工作人員兼職組成,院長兼任館長,配副館長一人,下設講解組、服務組、保衛組、宣傳組。通過流動展覽的形式,將展覽內容帶到偏遠地區、學校、社區等基層單位,旨在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和普及,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圖片: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丨來源:網絡公開)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四川博物院對流動博物館不斷調整升級,現在的展覽模式擺脫了以車輛為中心的模式,轉向與基層博物館攜手合作舉辦展覽、共同設立項目組。通過項目合作,四川博物院與基層博物館在文物資源、專業人才、資金支持等方面實現了有效流通與共享,充分發揮了各館文物及設施設備的價值,推動了業務水平的躍升。將“流動博物館”全方位合作平臺打造成為展示文博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動文博事業發展的有力抓手,為四川省博物館事業的創新發展開辟了嶄新局面。 (圖片:流動博物館館際共建項目發布現場丨來源:網絡公開) 3.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 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是由南昌市文廣新旅局指導,南昌市博物館聯合江西沃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定制打造的全國第一輛元宇宙概念流動數字博物館車。該展車充分運用5G、VR、AI等數字化技術,將不同種類的數字化陳展內容進行高度集成,涵蓋了LED互動大屏幕、VR沉浸式內容、VR互動內容、AR體感內容、文物數字魔墻、AI體感拍照、AI機器人講解等眾多展示形式。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響應南昌打造“世界VR之都”的號召,成為VR+文旅融合的經典應用,是推動城市文化傳播和文旅深度融合的先行探索者,對于南昌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自建設以來,已參加眾多活動,如世界VR產業大會、江西數字文化產業展、南昌市旅游發展大會等。作為“行走中的博物館”,它主動走進學校、社區、鄉村進行文化宣教活動,用“研學活動+志愿服務+流動數字博物館”多重結合的方式,將黨的方針政策、博物館文化、城市發展史、互動體驗活動與學校課程及社區教育內容、青少年身心特點有機結合,為學生和民眾提供了解歷史、傳承文化的寶貴機會。在平臺建設上,它收納了南昌市博物館聯盟各大成員的共享文物資源,并對其進行數字化立體化展覽,實現了文物和藏品展覽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研,為江西省文博資源的交流互動提供了平臺。 (圖片: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丨來源:南昌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4.瀘州老窖·流動的博物館 2024年正值瀘州老窖始創濃香白酒傳統釀制技藝700周年。為更好展示瀘州老窖的風采,瀘州老窖·流動的博物館在2024年6月至9月期間再次啟航,遍歷北京、成都、上海、武漢、昆明等25個城市,共開展86場活動。瀘州老窖·流動的博物館打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開啟了一個“無邊界”、“在身邊”的博物館模式,讓中國酒文化愛好者、文博愛好者無需前往瀘州,便能在身邊欣賞到最能代表瀘州老窖、代表中國酒文化的珍貴文物。 (圖片:2024瀘州老窖·流動的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圖片:文化博覽丨來源:網絡公開) 瀘州老窖·流動的博物館分為文化博覽、專題講座、文化互動、濃香博宴四大文化板塊,以時間為線索,展現了“溯于先秦、始于秦漢、興于唐宋、成于元代、盛于明清、耀于民國、發展在新中國”七個時期的濃香歷程。文化博覽中,展覽展出從一萬多件藏品中精心挑選的文物,同時深度挖掘歷史資料,將專業知識轉化為一參與感十足的文博之旅;專題講座中,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到現場,講述中國酒文化及濃香型白酒在不同時代的起源、繁盛及發展; 文化互動中,觀眾可以現場體驗拓印和活字印刷等非遺活動,以油墨和宣紙親手拓印漢磚,與千年文物來一場“親密接觸”;濃香博宴中,通過品嘗瀘州老窖的美酒,讓觀眾感受中國酒文化的魅力。 (圖片:文化互動--非遺拓印文化體驗丨來源:網絡公開) 三 · 流動博物館發展展望 (一)數字技術與流動博物館中緊密結合 南昌流動數字博物館的出現為傳統流動博物館的變革樹立了典范。未來各流動博物館應主動擁抱科技,通過3D掃描、VR、AR等技術,將實體展品轉化為數字模型,實現展覽內容的數字化呈現。這不僅可以降低運輸和保管成本,還可以提高展覽的互動性和沉浸感。 (二)資源要素多樣化和特色化 一方面,流動博物館將積極挖掘和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物、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等,形成多樣化的展覽內容。另一方面,流動博物館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受眾的需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展覽。這種多樣化和特色化的展覽內容將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提升展覽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社區化是流動博物館的服務趨勢之一,深入社區的流動博物館應以展品特點和社區群眾文化基礎為挖掘點,打造貼近人民生活、具有社區特點的展覽,提高公共服務輻射度和滿意度。 (三)打造知名IP,尋求跨界合作 流動博物館應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IP,通過獨特的展覽主題、品牌形象和宣傳策略,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通過開發衍生品、舉辦活動等方式,將IP轉化為具體的商業產品,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尋求與其他領域的跨界合作,如教育、旅游、科技、藝術等,共同打造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展覽項目。通過跨界合作,不僅可以豐富展覽內容,還可以拓展博物館的受眾群體,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 編者后記
流動博物館作為新時代文化傳播與教育創新的重要載體,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物理空間的限制,將文化的種子播撒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激發了公眾對歷史文化、自然科學及藝術等多領域知識的興趣與探索欲。在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方面,流動博物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讓那些偏遠地區和資源匱乏地區的群眾也能近距離接觸到高質量的文化教育資源,為實現社會文化的均衡發展貢獻力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流動博物館以其獨特的靈活性、互動性和普及性,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全民共享、終身學習的文化生態體系。展望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流動博物館將建構起更大區域,甚至國際性的文博資源平臺,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構建數字時代傳播新范式。 總之,流動博物館作為文化創新與實踐的前沿陣地,其發展前景廣闊,社會意義深遠。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各界對其認識的加深與支持力度的加大,流動博物館將成為全世界文博資源交流互鑒的廣闊平臺,為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的文化力量。
文獻參考來源:沉浸城市;知乎;搜狐網;網易新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光明網;南昌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國家文物局